有一天,佛陀帶領著弟子們走在路上,忽然見到路旁有枯骨一堆,佛陀善於應機說法,此時見宣說父母大恩機緣成熟,即向此堆枯骨五體投地、恭敬禮拜。
  弟子們大感不解,即問曰:「世尊啊!您是三界的導師,四生眾生的慈父,眾人歸敬,為何禮拜這堆枯骨呢?」佛陀即說:「這堆枯骨,可能是我前世的祖先、多生的父母,以此因緣,我今禮拜。」

  上段感人的情景,為「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」的緣起,此部經為佛陀闡示父母恩重及報恩盡孝,最詳備的經典。「一粒沙看世界,一朵華見彌陀」,是聖者的境界,佛陀則是深入淺出,善用臂喻與時機來說法,藉著路旁的一堆枯骨來開啟這部偉大的孝經。

  世上各宗教大多皆重視孝道,因為此乃人倫道德之根本,中國儒家亦言:「身體髲膚,受之父母,不敢毀傷,孝之始也。立身行道,揚名於後世,以顯父母,孝之終也。」能達到這樣的孝行,已可說是難能可貴。然而佛法的究竟,更能洞察因果,貫穿三世,明白一切六道含靈眾生,皆曾為我多生父母,這樣廣大的報恩思想,實為佛教獨有平等慈悲的展現。 

  太虛大師言:「仰止唯佛陀,完成在人格;人成佛即成,是名真現實」,大哉之言!佛道乃建立在人道的良善之基礎上,即便是天界,亦是由人界中行十善業而得升。世言「百善孝為先」,這表示父母恩德之大,以及之於人倫道德的根本性。

  在佛陀住世的二千多年前,尚未發明顯微鏡之時,佛陀即告之僧團弟子,飲水中有八萬四千蟲(即指細菌、微生物),若是至河邊舀水來喝,必須先以濾水囊濾淨方能飲用,這顯示出佛性智慧的明徹深廣。同樣的,直至近代,人類才有辦法以種種精密的儀器來瞭解胎兒在母體內的形成、成長狀況,然而佛陀當時即在此經中詳細的描述了母親懷胎十月,胎兒成長的過程,以及母親懷胎、育兒所受之勞苦,例如「體重如山岳、愁淚滿胸襟、血流似屠羊、咽苦不顰眉、慈母不求安、不嫌手足戀、恩深摧玉貌、寸寸斷肝腸、長使母辛酸、恩憐無歇時…」等等,凡是有情之人,見此經者莫不深生慚愧,方知父母之恩,深過大海,高逾須彌。

  既知父母恩深,則我輩如何報答?即使如前述儒家所言「不敢毀傷髮膚、揚名後世以顯父母」等,又能令父母得身心溫飽安樂,安享高年,亦僅止於這一世而已,待世緣一盡,仍是前塵茫茫,不知將至何處,此為人生最終,也是不可避免面對之關頭。佛教既洞察三界輪迴之過患,那麼究竟的安樂解脫,當然是要令父母脫離永世的沉淪,是以該經言:「欲得報恩…為於父母供養三寶,為於父母讀誦此經,為於父母布施修福,若能如是,則得名為孝順之子…」,因為若以世俗物質孝奉,是為有形、短暫的,這固然亦是必須,然後唯有進一步的修福修慧,並迴向父母,令其乘此功德善力而究竟離苦得樂,此方為究竟報親恩也。即使父母現在已經不在您身邊了,然而親子骨肉相連,親緣深長,只要以此一念孝心為其修福慧功德,則不僅現世父母,包括累世父母、歷代祖先,亦能蒙受法益。

  世人皆言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」,若能將一切眾生都視為我過去多生父母,心中必然會充滿了平等、無分別的感恩心。不論您是不是佛教徒,必然都是為人子女者,畢竟盡人子之孝道,是為人之根本,無關宗教信仰。有心者不如就乘此善妙機緣,體參奉行吧!

《佛說父母恩重難報》經文連結:

http://book.bfnn.org/books/0022.htm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OMYHSIEH6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